“95后”高校毕业生“慢就业”:为何从容,多少无奈

作者: 时间:2018-11-21 点击数:

又到一年毕业季,但有一群“95后”高校毕业生,告别了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选择缓一缓。自主“慢就业”的学生,有着丰富的选择;“被慢就业”的青年,背后也有不少无奈。这群“95后”为何如此,又将面临什么问题——

  “慢就业”:为何从容,多少无奈

  根据国内某大型招聘网站今年5月发布的调查数据,在接受问卷调查的90168名高校毕业生当中,约有6.9%的学生表示毕业以后不会立即开始工作。

  这些“95后”毕业后的选择多种多样:游学、支教、备考、在家陪父母或进行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他们告别了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1. “慢就业族”的选择:从容追求个人价值

  “如果毕业后的工作是一场无止境的球赛,我想晚一点入场。”6月14日,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当天,来自益阳某高校的林文涛发了一条朋友圈,定位在莫斯科。

  林文涛今年毕业,6月初,在身边同学纷纷准备入职之际,他清好行李,踏上了他称之为“球迷圆梦之旅”的行程。

  “工作的事,回来再说,先休息,休息一下。”林文涛对就业看上去淡定。

  李婧跟林文涛一样淡定,她认为,选择“慢就业”,是给自己充电的时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的她热爱所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去年毕业后,她去澳大利亚旅游1年,期间在一家旅游公司短暂实习。

  6月回国前,她告诉记者,她变得更独立、开朗,英语水平有了明显提升,4年所学的理论知识终于付诸实践,也明确了去国际旅游业管理协会工作的职业目标。

  互联网时代给了“95后”很多的机会和优势,他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敢于打破传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不盲从,不冲动,拥有更从容的择业观。

  根据调查数据,“95后”在择业偏好中,15.4%想做自媒体,10.1%想成为网红主播,9.7%想成为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的“斜杠青年”,继续深造、从事公益活动、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也不在少数。

  张樱跟记者第一次见面时,热情地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她新开的网店。以粉红色为主基调的店铺里,零星上架了几款手镯和戒指,最高销量是2单。

  今年毕业的张樱,在长沙某高校就读播音主持专业,但她不想上班,“我想在家做直播,当网红,给自己1年时间试试看,失败了就去安安分分工作。”

  在记者的调查中,为实现“科研梦”,在家备战考研;跟父母商量好“再养自己一年”,备考公务员的同学,也是“慢就业族”的一个个侧影。

  2. “被慢就业”背后:择业“资本”的比拼

  据统计,2017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2.89%,连续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7.11%的毕业生,成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也就是“慢就业族”一员。

  每一年的毕业季,都会产生一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累积下来,数量并不算少。

  记者发现,这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除了上述那些自主“慢就业”的大学生,也有不少是“被慢就业”。

  湖南大学2018届毕业生有8900余人,截至6月中旬,该校已为应届毕业生召开了大中型招聘会27场,专场招聘宣讲会1355场,提供了7万余个岗位。湖南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就业市场办公室主任唐一告诉记者,企业来抢人,宣讲会多到学生都懒得去。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据某招聘网站提供的数据,超过半数的企业选择去“985”和“211”高校进行宣讲,名校优势十分明显,这些学生获得的面试机会要远多于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学生。

  在2018年湖南省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系列专场招聘会上,有学生向记者吐槽:学了4年,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夕阳行业,能找的工作和专业都不相关,只能在家思考人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钟云华认为,“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大多有从容择业的“资本”,而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加上个别专业输出的人才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容易导致学生“被慢就业”。

  同时,钟云华表示,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有“慢就业”的自主选择权,而孤儿、残疾、低保家庭的学生,则会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更多困难,“被慢就业”的情况居多。

  湖南图书馆的自习室内,考研的人不在少数。一名学生告诉记者,她想当中学老师,但很多学校的招聘条件都要求名牌大学或研究生学历。她认为,就业市场上的“学历歧视”将许多求职的学生拒之门外。

  我省2017年通过网上报考2018年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达9.7万余人,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增幅超20%。

  但钟云华表示,很多企业不愿意为研究生付出过高的人力成本,研究生求职迁就度更低,“过度教育”也有可能导致学生“被慢就业”。

  3. 从学校到职场:人生“断层”的困惑

  无论是“慢就业”还是“被慢就业”,大部分人终究要“入场”。

  6月上旬,长沙贺龙体育馆南门,廖同学把简历紧贴胸前,在2018年湖南省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系列专场招聘会的展位前徘徊。

  廖同学去年毕业,按她母亲的说法,“在家玩了1年”。

  廖同学告诉记者,“慢就业”1年以后,她还是没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没有工作经验,求职时遇到的问题有增无减。

  据调查,“95后”就业遇到的阻碍,从高到低分别是:太迷茫,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工作;对工作重视不够,找工作不积极;未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等。

  当天去招聘销售人员的邹先生,是株洲一家外贸公司的人事行政经理,他说,在社会招聘中,公司最看重的是工作经验。

  记者在某招聘网站上浏览了我省企业的招聘条件,初级岗位的社会招聘中,大部分企业均要求1至3年的工作经验,而面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则没有此项要求。并且,不少大型企业还会为通过校园招聘的学生提供半年到一年的入职培训和轮岗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从学校到职场身份转变的缓冲期。

  几家高校就业指导处负责人均表示,校园招聘名额相对较多,大家是学生,竞争环境更单纯。

  廖同学很无奈地说:“我现在只能和有工作经验的人竞争,失去应届生的优势了。”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钟云华认为,“慢就业”体现了社会对多元就业形势的包容。但“慢就业”学生在重新进入就业市场时,工作经历的“断层”,会导致他们在社会招聘中遇到更多困难。

  同时也有许多人质疑,“慢就业”实则是“啃老族”的一块遮羞布。钟云华说,选择了“慢就业”的毕业生,在给家庭带来一定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容易和身边都在工作的同学失去共同话题,实际上承担着不小的社会舆论和心理压力。

  对选择创业考察的“慢就业族”,“过来人”卢保荣建议他们应多一份慎重。2016年,他从湘潭大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成立了影音工作室,并在2017年注册了公司。“为了创立公司,我准备了整整一年,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考察了不少项目。”卢保荣表示,刚毕业的学生,在没有积累工作经验和人脉基础时,若盲目地进行创业考察,很容易沦为空想,最终难以取得成功。

  “慢就业”之后,求职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不少报道显示,“慢就业”之后,很多学生因为求职心切,社会经验缺乏,加上失去了学校对企业的筛选把关,“病急乱投医”,有可能掉入传销等招聘陷阱。

  4. 多方合力:将择业规划做在前头

  2017年,在湖南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的指导与帮助下,湖南大学就业志愿者协会(简称“就志协”)成立,目前已有1473个会员,大部分是低年级的学生。

  就志协主要给来校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服务,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去外交部、百度、中国中车等国家机关或行业领军企业总部进行走访,让学生提前接触感兴趣的行业,通过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制订职业规划。

  在就志协内负责宣传的李红是大二学生,就读新闻传播专业的她今年暑假准备去国内一家家电企业实习,体验和媒体不同的工作氛围。她认为,在校期间多多“试错”,可以节省毕业后的时间成本。

  “高校把就业服务工作做在前头,可以防止学生‘被慢就业’,也可以提前对‘慢就业’生进行择业观的引导。”湖南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就业市场办公室主任唐一告诉记者。

  “与其在毕业后,用‘慢就业’的方式摸索职业道路,不如在学校时,让辅导员、专业老师和就业指导老师多方合力,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技能指导。”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钟云华建议。

  钟云华甚至认为,为避免学生因迷茫而“被慢就业”,就业问题应该从娃娃抓起,“家长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多尝试,帮孩子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也建议,“慢就业”学生应反思自己的择业观,不能眼高手低,同时调整心态,积极寻求就业帮助。

  还有专家提出,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尤其是那些未来5至10年,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专业。为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有关部门应建立预警机制,帮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认清专业发展前景,同时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和高校积极进行沟通。

  5月25日,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实施意见》正式公布。据此,今后,湖南省高校可以自主设置和调整本、专科专业,支持高校对接产业行业需求,经学科和产业行业专家充分论证后,按照专业管理规定设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福音。

  应对“慢就业”准备工作不能慢——访省就业服务局局长周光明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年来,省就业服务局牵头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确保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水平稳中有升。”6月22日,省就业服务局局长周光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统计,2017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2.89%,连续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周光明认为,“慢就业”现象折射出当前有的大学生择业观的改变,或是有的特殊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实际困难,但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会选择如期毕业、如期就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为此,有关部门要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出台政策支撑,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近年来,省就业服务局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前支持校园招聘活动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注重发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对它们的扶持力度。如将小微企业新招用应届毕业生的,岗前培训补贴标准提高至60%;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给予一次性岗位补贴及社会保险补贴。

  将在湘高校开展的校园招聘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给予校园招聘补助,2016年,我省共发放校园招聘活动补助2182万元。

  同时,通过扩充“三支一扶”招募计划,实施乡镇工作补贴制度,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推动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

  对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这个群体,人社部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他们的促进就业服务工作。

  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多设立就业见习岗位,只要岗位接收的是离校后两年内未就业的湖南籍高校毕业生,就可以申领就业见习补贴。今年一季度,共有1985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935家企业完成见习工作,并有1154名成功留任。

  在推进创新创业方面,我省制定了涵盖支持创业全过程的政策措施,以提升青年学子的创业成功率。据统计,近年来,我省年平均参加创业培训的大学生超过3万人。

  依托社区(街道)、乡镇为他们搞好职业推介工作。今年,省就业服务局加大力度,实施“311就业服务行动”,即从2018年起,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一年之内要保证推介3次工作岗位、进行一次职业指导、免费进行一次职业培训。

  短评

  做好人生的“多选题”

  相较“前辈”毕业生们,一些“95后”拥有更优渥的家庭条件,在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下,毕业后立即就业,不再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不二之选。

  自媒体、网络主播、电商创业……互联网在不断冲击着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这群预备从学校迈入社会的年轻人的人生,提供了额外的人生“选项”。

  在信息时代,他们拥有更多了解社会的渠道,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时,除了参考身边人的意见,他们的借鉴和思考来自世界各地。

  在这道人生“多选题”中,能够“慢下来”,听从内心的声音,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不盲目,不跟风,无疑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择业观。

  在用主动的姿态选择人生时,新一代年轻人也应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有准确的认知,不能眼高手低。要交好这张人生“答卷”,投身基层锻炼自己,或将青春贡献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去就业,也不失为实现个人价值的良好“选项”。

Copyright 2015-2024 zzxy.uzz.edu.cn , All Rights Reserved.           枣庄学院 健康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05047007号